四川要账公司:探索中国银行业国际化之路

发布时间:2024-03-13  点击:42
探索中国银行业国际化之路

当前,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问题受到广泛关注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在此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,中国银行业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少,国际地位相对提高。有趣的是,这恰恰是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的结果。在国际化的舞台上,中国银行业就像是一名幸运的观众,出乎本人意料地被请上了台。我想结合招商银行的实践,就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背景、动因与策略谈一谈个人的看法。

  背景:起步者的幸运

  众所周知,自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、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以来,世界银行业遭到了重创。与此相对照的是,中国银行业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状态与经营绩效。从盈利情况看,2008年和2009年分别实现税后利润5800余亿和6600余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幅分别超过30%和15%;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与净息差的逐渐回升,今年的盈利情况又将明显好于去年。危机爆发以来,中国境内没有一家银行陷入经营困境或遭受财务危机。

  从信贷投放看,去年中国新增人民币信贷投放高达9.6万亿元人民币,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的投放总量;今年前5个月又增加了4万亿元人民币。从资产质量看,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继续双降,拨备覆盖率大幅上升,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。从市场表现看,中国银行业始终担当着资本市场中流砥柱的角色,目前中国三家国有银行跻身全球银行市值排名前十位,其中工商银行名列榜首;在英国《银行家》杂志发布的2009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,中资银行入围数量已高达52家,仅次于美国、日本与德国,超过了英国、法国与瑞士。

  中国银行业之所以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直接冲击比较小,首先是因为中资银行参与国际市场的广度与深度还很有限。近几年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总资产占全部资产总额的比重还不到4%,远低于欧美大型银行40%左右的水平;而且业务范围有限,客户基础薄弱,还没有充分融入当地市场成为主流银行。与此同时,中资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债券交易规模也比较小。雷曼事件爆发之时,中国7家上市银行持有雷曼债券资产的风险敞口还不到7.22亿美元;中国银行业涉及次贷的金额总共不超过100亿美元,不及美国次贷总规模的1%。这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,没有下到海里去,当然不会被海水淹死。中国银行业幸运地躲过金融危机的劫难,在国际上的地位似乎有了很大的提升。